名家專欄
2022.02.08

卓輝華/台灣地區不動產市場與人口成長之關係

影響不動產市場景氣的總體因素有這麼一句經典:「短期看經濟、長期看人口」。不動產市場景氣起伏,短期可以從經濟好壞決定,但是長期的發展則要取決於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成長趨勢!人口成長有賴於長時間觀察,通常多為兩到三個世代以上的人口趨勢分析,長期的人口成長趨勢將對整個社會、經濟,甚至國家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當然包括不動產市場在內!

台灣地區在過去60年間,因為人口快速成長,增加1,360萬人的住宅剛性需求,共締造五波不動產市場景氣繁榮,分別發生在1958年間、1973年、1980年、1989年和2014年。當然不動產市場也有低迷期,首次房價明顯下跌發生在1981年至1985年間,第二次的市場盤整期,發生在1994年至2003年間,這段時期也是台灣房地產失落的十年[1]

台灣地區的第一波不動產景氣週期,發生在1960年至1969年的人口快速成長期。該期間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9.3%,人口從1958年突破1,000萬人,至1970年的1,475.3萬人,家庭戶數從200萬戶成長至263.2萬戶。人口數與家戶數成長快速,對於住宅需求極為殷切,房價呈穩定向上攀升趨勢。1967年是第一波不動產景氣繁榮期,以台北市新建公寓為標準,平均售價自1966年的每坪3,700元,上漲至1967年的每坪4,650元,平均上漲率約為25%,1968年,房價持續飆漲達每坪7,560元,較前一年再漲62.6%。

台灣地區的第二、三波榮景發生在1970年至1980年間的人口快速集中於都市化時期。1974年第一季是台灣地區第二波景氣高峰期,當年底人口數達約1600萬人,總戶數增加至約297萬戶。在經濟成長、物價上漲的引導以及人口快速增加趨勢下,台北市平均房價從1972年底的8,900元/坪,上升至1974年初的24,900元/坪,平均房價上漲約180%。

第三波景氣高峰期發生在1980年。1980年總戶數增加至376萬戶,該時間點前後也是台灣地區第二波出生人口高峰期,每年平均出生人口約為40萬人。穩定的人口成長與居住面積的提升,加上經濟成長和通貨膨漲的推動,1978年台北市房價溫和上漲約15%~20%,銷售率達80%以上,1980年7月的景氣高峰期台北市平均房價成長到76,100元/坪。1970年至1980年間,是都市化成長最快的十年,都市人口從630萬人成長到1233萬人,都市人口比例從43%成長到70%。當時不動產市場雖然有短暫不景氣,但房價始終未有明顯下跌,皆拜都市人口快速成長所致。

台灣地區的第四波不動產榮景發生1986年至1990年間的人口紅利初期。1988年的都市人口比例已達約76%,每戶1人和2人的小家庭結構佔總體戶數比例提高到25%,國民所得提升到每人每年約7000美元,扶養比大幅下跌至50%,勞動年齡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高達66%,該數據顯示台灣地區即將進入「人口紅利期」。當年在人口與經濟成長因素導引下,房價先在都市地區上漲,繼而擴張至郊區、鄉村地區,三年間地價平均漲幅達400%以上,房價平均漲幅亦達300%以上。1989年7月的景氣高峰期,台北市平均房價水準上漲到每坪28.5萬元。

自1990年開始,臺灣地區正式進入「人口紅利期」。勞動人口比例上升至66.7%以上,撫養比降至50%以下,同時進入少子化時期,每年出生人口數下降至30萬人上下,1990年初期在政府打壓房價政策下,房市泡沫破滅逐漸浮現,房價逐漸修正下跌,「人口紅利期」反而促進強勢的購屋熱潮。從1993年至1999年的七年間,房屋買賣總共成交307.5萬棟,平均每年交易44萬棟房屋。房屋交易量的高峰點,發生在1996年的50.9萬棟,是至今以來第一高的年度房屋交易量。家庭戶數從1994年的564萬戶快速成長至2003年的705萬戶,可以反映出交易量爆發成長的原因之一。1994年至2003年這段期間,是台灣不動產市場發生泡沫破滅的年代,房價大幅下跌,被稱為台灣房地產市場失落的十年[2]。但是從成交量觀察,泡沫破滅時期卻是房屋仲介業的黃金時期,這也證明人口紅利期對不動產的高消費威力。

台灣地區第五波不動產景氣高峰發生在2015年的人口紅利巔峰期。2015年勞動年齡人口數達到最高峰值的1736.9萬人,而扶養比在2012年達到歷史最低的34.75%,在在顯示2012年到2015年是台灣勞動力資源最充沛、勞動年齡人口負擔最輕的人口紅利巔峰時期。2003年是台灣不動產市場從谷底開始復甦的時間點,在低利率、低房價、低負擔的情勢下,投資與換屋成為房價上漲的驅動力。2004年起至2015年的不動產市場,就在人口紅利高峰期和戰後嬰兒潮世代的中壯年人口的投資換屋潮,開啟第五波景氣繁榮期。台北市平均新建房屋價格從2004年的每坪35.5萬元,上漲至2008年的59.9萬元,豪宅的價格更從每坪80萬元,上漲接至近200萬元行情。雖然在2008年第四季起,受到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市場熱絡景況稍微冷卻,但在全球各國量化寬鬆政策影響下,2009年第三季起房價更是加速上漲,至2014年,台北市平均房價高達每坪84.5萬元,豪宅每坪接近300萬元。從2004年至2015年,新北市房價也從每坪14.8萬元漲至39.8萬元,台中市房價從每坪8.8萬元漲至18.2萬元,高雄市房價從每坪10.9萬元漲至17.2萬元。

2015年台灣地區從人口紅利巔峰期開始走下坡;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始大量邁入老年潮;2016年是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的第一年;2017年2月老年人口高過幼年人口,老化指數突破100%;2019年底總人口數達到2360.3萬人的高峰,2020年總人口數開始減少;2026年預計脫離「人口紅利期」。2015年之後的房地產市場疲態顯現,乍看之下,似乎是政府打房政策成功,房價受到控制!其實從人口結構悄悄翻轉的觀察,預告著房市結構與房市發展可能也要隨著人口結構開始翻轉了! 過去60年來的人口穩定增長與經濟動能兩大項因素,都有利於住宅需求面的增加,進而讓房價一再的上揚!人口長期正向成長,進而帶動不動產穩定的需求,讓人們覺得土地神話或房市神話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未來我們將面臨一個過去未曾經歷的情勢,就是人口結構發展趨勢,將與過去大相逕庭!當少了人口穩定增長的支柱,不動產市場或價格變化還會像過去的景氣循環一樣嗎?台灣地區未來人口成長趨勢將會如何影響不動產市場,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1] 參見卓輝華,房市激盪五十年,財信出版,p.159-172

[2] 詳細發生泡沫原因與過程與內容分析,請參見卓輝華,房市激盪五十年,財信出版,p.100-p.172

 

作者:卓輝華 /  政治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諮詢委員、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兼房屋委員會委員、宏大不動產估價師聯合事務所所長、文化大學都市計畫與開發管理學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