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我國地價制度的數位轉型,並回應社會對估價公平性、透明度的高度關注,國立政治大學不動產研究中心於9月26日假中國文化大學舉辦「AI時代的地價革新:電腦大量估價於公部門之應用與展望」論壇。論壇由政大不動產研究中心主辦,內政部地政司、內政部統計處及台北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協辦,吸引產官學界百餘位代表參與。
邀集內政部、統計處、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及學術界頂尖專家,共同剖析AI估價的機會與挑戰
論壇活動由本中心楊松齡主任揭開序幕,他強調AI時代的來臨可以輔助政府部門進行大量估價,完成公告地價、公告土地現值等課稅稅基數據治理的任務。近年來隨著囤房稅、豪宅稅等不動產政策實施,公平、客觀的課稅稅基不僅攸關納稅人權益,對不動產政策之落實,至關重要,期盼藉由本次論壇能對相關課題凝聚產官學的共識,有助於AI時代大量估價的進行。
內政部林家正司長與台北市不動產估價師公會鐘少佑理事長致詞,分別強調 AI 導入地政業務的重要性與國際專業趨勢。林家正司長指出,台灣擁有 1,600萬筆土地,卻僅有 600 名地價人員,如何兼顧效率與專業,是地價業務面臨的核心挑戰。隨著實價登錄制度自 2012 年施行以來,已累積超過 400萬筆交易資料,為電腦大量估價(CAMA)提供了寶貴基礎。鐘少佑理事長則引述國際評價準則 (IVS) 與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 (RICS) 的規範,強調自動估價模型(AVM)不能單獨作為估價結論,必須有估價師專業判斷參與。他並提醒,國際案例如美國房地產平台 Zillow 因過度依賴模型導致商業失敗,正顯示「人機整合」才是未來趨勢。
林家正進一步指出,內政部在107年(2018年)推動「地價查估技術精進及實價登錄資料應用發展計畫」,開始研究地價工作導入AI技術應用,並透過ANN(類神經網路)技術工具協助公部門估價。他指出,長期以來,地價工作需要靠估價人員的經驗與專業,工作相當燒腦、負擔重,因此AI的運用與技術導入,極具前瞻性且很有意義。此外,地政機關登記審查的工作也相當耗時,近年人力吃緊,因此內政部正積極研究導入AI技術來協助審查,節省人力。運用AI輔助查估地價時,可能會面臨民眾詢問「地價怎麼算出來的」?如何清楚解釋AI計算方式,以及如何讓地政同仁更熟悉AI技術,都是未來要精進的重點。他強調,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AI輔佐並搭配人的智慧,達到更SMART、更有效率的地價查估,這些都是未來的挑戰與展望。
內政部地政司林家正司長
內政部統計處處長饒志堅以「AI如同引擎,數據是燃料」為題,分享政府如何整合 2,300萬人「人房地大表」、200萬人模擬資料庫,並導入「地址識別碼」串聯不同資料庫,為估價模型提供高品質燃料。他提出「效率清整、正確解讀、公平建議」三大治理支柱,並建議成立「不動產數據治理委員會」來審查演算法,確保 AI 應用的透明與公正。 饒志堅同時指出,建置不動產估價的AI系統要秉持「數據為基、AI為器、治理為綱」的三大原則:首先,政府建構的數據資料是AI估價的燃料和基石,擁有高品質、全面性的大數據;其次,AI是強大的工具,而非取代專業的萬靈丹,鑑別式AI負責精準預測,生成式AI負責提效輔助,兩者均需專家監督與引導;第三,健全的資料治理是通往信任的唯一途徑,若缺乏治理,AI應用將成為高風險的空中樓閣,效率、正確、公平缺一不可。
內政部統計處饒志堅處長
學者建言:回歸專業判斷 制度落地比技術更重要
國立臺北大學彭建文教授提醒,土地估價的最大瓶頸不在模型,而在缺乏足量且優質的土地成交案例,甚至形容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主張,必須強化源頭資料品質,並建立獨立驗證與申訴制度,才有助於制度落地。本校地政系江穎慧助理教授則指出,當模型技術已達一定水準後,關鍵挑戰在於如何設計法律框架、申訴管道與透明治理,否則「模型再精進也不會100分」。她引用紐西蘭與世界銀行的經驗,強調若 AVM 用於課稅等公共化目的,其過程與資料治理透明度比演算法精度更重要。
與談觀點:電腦輔助估價,而非電腦估價
綜合座談中,中國文化大學梁仁旭教授、全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張能政榮譽理事長與鐘少佑理事長,皆呼籲應將定位調整為「電腦輔助估價」,由 AI 系統協助地價人員進行專業判斷,而非直接取代。與談者並提出三大共識:
1. 估價師角色轉型:未來估價師價值在於「詮釋價格」而非僅僅產出數字。
2. 資料治理優先於技術突破:土地交易樣本不足,才是模型準確度受限的根本原因。
3. 建立治理與異議機制:避免「黑箱作業」,確保民眾信任。
本次論壇不僅呈現了AI在地價評估領域的最新進展,更引領了從技術探討邁向制度建構的深度對話。本中心將持續關注此議題,扮演產官學界的溝通橋樑,為台灣不動產制度的健全發展貢獻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