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日璇
相較於大部分房產公司以大眾傳播或是Web 1.0的方式去行銷廣告,社群媒體的崛起帶來了許多Web 2.0的行銷方式,Web 1.0跟Web 2.0最大的差別在於Web 1.0是出版的方式,意思是品牌出版資訊,觀眾只能閱讀該出版的資訊,並無法參與並更改內容。Web 2.0透過平台方式,將產製網路內容的門檻降低,任何人可以透過平台服務在網路上產製內容,譬如可以透過部落格平台輸入文章開設自己的部落格,可以透過臉書分享自己的生活,透過Flicker平台分享照片,不需要具備html撰寫能力也可以產製網路內容。
Web 2.0平台的使用者內容產製方式因此帶動了社群媒體行銷,也就是品牌透過社群媒體與社群互動、提醒存在感、傳遞品牌訊息,進一步讓潛在消費者產生興趣連結甚至轉換購買。因此,國外許多地方房仲品牌或私人公司,會積極透過社群媒體,針對在地的潛在顧客,進行社群媒體上的互動與行銷。
相較於台灣的房產公司多為集團擁有,所以行銷上注重影音內容行銷,國外地方性個人的公司就非常需要透過各種社群媒體平台,塑造專業形象,並透過不同的內容吸引潛在的客戶。國外有許多案例擅長運用社群媒體行銷打知名度並吸引潛在客戶。主要可以分成行銷漏斗的三階段,注意 (attention)、考慮/興趣(interest/consideration)、以及轉換購買。
在引起潛在客戶注意時,可以透過呈現許多美美的房子與裝潢,讓使用者在社群媒體上(尤其是instagram或是Pintreset)透過美麗吸引人的圖片產生互動,譬如點進圖進一步查看,並注意到商業檔案是哪一間房仲品牌或個人仲介。產生互動是重要的社群媒體行銷,尤其在instagram(IG)上, 因為會影響社群平台的演算法,未來會推更多類似以及這個品牌的內容給使用者。因此,拍出吸引人的裝潢或是房屋物件,在社群媒體上是重要的內容。譬如圖一, sothebysrealty房產仲介品牌,就透過IG這個社群平台進行內容行銷,介紹室內室外的裝潢點子與風格,藉此讓大家喜歡相關內容會增加收藏的行為產生互動,未來更多機會看到這個品牌的相關內容。這就是引起注意的好策略。當然,如果品牌有預算,很多時候直接下社群媒體的廣告,也可以針對地區性的潛在客戶精準投放廣告,引起其注意。但下廣告適合搭配一系列行銷活動,因此平常的產製內容或是互動甚至社群的培養還是需要建置。
圖一: sothebysrealty透過美麗裝潢點子的圖片吸引潛在客戶注意到他們品牌
圖片來源: https://www.instagram.com/p/CeG6pXXuh9B/ sothebysrealty
第二階段是考慮,這階段很適合給予成功成交的客戶案例,透過客戶的見證與故事,可以讓潛在客戶更帶入到這個情境中,進一步思考與此品牌互動或未來委託的可能性。譬如,買家可以透過分享自己成功買到滿意物件的過程,並分享該品牌給予的專業協助等等。賣家則是可以分享品牌如何協助估價,是否協助其快速賣出物件,以及賣出物件高於預期價格的部分,這些都是針對潛在買賣家好奇的資訊,透過成功見證的分享,以故事情境快速讓潛在客戶進入情境,思考合作可能性。第二階段的考慮也很適合透過影片內容吸引潛在客戶,透過圖片以及影片見證,可以更具有說服力與親切性,快速吸引客戶。
第三階段的轉換則是要設計相關策略鼓勵客戶聯絡品牌、預約互動並成功委託。一般品牌這時候的策略都是給予限時優惠譬如免運費、或小折扣的限時活動,縮短大家習慣延後思考以及能夠考慮的時間,讓大家提前行動。房產品牌的部分,則是可以透過「現在預約免費估價」的呼籲行動 (call-to-action)的方式,針對客戶需求開啟互動,一旦有了實體互動,未來要談委託等轉換也更有機會。
國外還會針對不同媒體平台給予不同的社群內容策略企劃,譬如IG上的Reels短影片,透過視覺刺激連結客戶。也可以透過以求職為主要服務的LinkedIN社群平台,以資訊型文章塑造學習及知識傳達這樣的專業形象。LinkedIn的地區專業分類也相當適合物件上架的精準通知。
社群媒體行銷還有另一件重要的基礎是培養社群,在台灣,Mobile01有廣大針對建案討論、裝潢開箱、新舊家開箱的群組,深耕這些群組也是重要的方向。有位建商老闆,跟我分享,他們還在準備建案的開售,有粉絲非常關注他們,主動在Mobile01發文詢問大家對於該建案的進度,結果引起不少其他使用者的回覆說很有興趣,大家互相交換資訊。建商老闆一看到,就根據該文章的使用者一位一位聯絡關於建案銷售事宜,結果根本不用開賣,光是靠這個名單聯絡就把物件通通銷售完成了。因此,社群媒體行銷不僅僅是品牌可以接觸潛在客戶,也可以關注相關社群社團,以興趣為主的社群,會是重要的潛在客戶。
社群媒體行銷還有非常多的策略與設計,對於潛在目標客群的洞察、引起共鳴的內容設計、以及能建立社群的活動等,都是重要的社群媒體行銷策略。房仲個人品牌也可以透過社群媒體建立個人的專業形象或是做為招募年輕人加入房仲品牌的管道。善用社群媒體平台,建立更多互動與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