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2024.07.02

孫振義/論住宅房地產實坪與虛坪計價

摘要

  1983年,台北市率先發布《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推動台灣進入「容積率管制時代」,至1999年在全國實施,旨在通過限制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以規劃都市發展、控制建築高度和密度。然而,容積率計算、產權登記及房價計算之間的關係複雜,特別是在《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273條的影響下,登記面積與銷售計價面積的範圍不一致,導致房價計算和產權登記的混淆。免計容積和產權登記制度進一步影響虛坪計價模式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容積率管制確保都市計畫的規劃性和整體性,避免土地使用不均,提升城市景觀和居民生活品質,但也限制了開發空間,可能推動房價上漲。免計容積制度引入附屬建物和公共設施,如陽台、露台和梯廳,雖提升居住舒適度,但模糊了實際使用面積和公設部分的界限。產權登記制度規定所有牆體、部分柱體和樓地板面積均得以登記,進一步加劇虛坪計價模式下的透明度問題。

  本文探討了免計容積、產權登記與虛坪計價的關係,認為實坪計價可促使建商降低公共設施比例,提高市場透明度。實坪計價基於實際使用面積計算價格,減少因面積問題引起的買賣糾紛,但面臨市場接受度低、法律框架不完善、技術標準與操作規範挑戰,以及消費者認知不足等問題。政府需制定詳細的實坪計價實施細則,推廣市場教育和宣傳,設立專門的消費者諮詢服務,並加強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完善。此外,新科技與技術,如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在計價方式變革中發揮重要作用,幫助識別市場趨勢、自動化數據轉換和清洗,確保數據準確性和一致性,提高市場透明度。通過這些措施,台灣房地產市場將實現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土地利用,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和永續發展。

前言

  自1983年始,台北市率先發布《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標誌著台灣土地使用管理的新紀元,從此台灣開始從「建蔽率時代」邁入「容積率管制時代」。至1999年,容積率管制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實施,旨在通過限制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以更科學的方式規劃都市發展,控制城市建築高度和密度,促進有序發展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然而,實際操作中,容積率計算、產權登記及房價計算之間的關係變得複雜。根據《地籍測量實施規則》第273條,建築物登記面積包括所有牆體、部分柱體和樓地板面積,甚至雨遮和陽台。這與房屋銷售中計價面積的範圍有所不同,尤其近年來,除雨遮外其餘面積均計入售價。這一差異引發了房價計算、產權登記和容積率計算間的混淆,進而引起對房價計算基準的討論。

  此外,免計容積和產權登記制度對虛坪計價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在透明度和公平性方面。免計容積制度旨在鼓勵建商提供更多現代化設施,提升居住品質。免計容積項目,如陽台、露台和梯廳,雖提升了建築物功能性和居住舒適度,但也模糊了實際使用面積和公共設施之間的界限,加劇了虛坪計價模式下的透明度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這一變革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並分析實坪計價能否促使建商降低公共設施比例。此外,本文還將探討推動實坪計價的挑戰及對策,以及新科技在實坪計價變革中的應用。通過這些分析,我們旨在提出改善建議,以促進台灣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

免計容積、產權登記與虛坪計價之關係

  法規的變更對於房地產開發有著重大的影響。台灣過去的土地使用管理是根據基地前道路的寬度來決定建築物的高度,這一時期被稱為「建蔽率時代」。在這一時代,道路越寬或臨近永久性空地的土地,其換算後的容積率就越高,導致相同使用分區內的土地容積率不均,破壞了原本都市計畫的發展架構。

  台北市於1983年4月25日率先發布《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引導台灣土地管理逐漸進入「容積率管制時代」。這一管制方式根據都市發展的預期人口和平均居住面積,訂定各使用分區基地可興建之建築物樓地板面積。台北市和宜蘭縣經過各地區細部計畫的全面檢討後,於1982年全面實施了容積率管制。然而,其他縣市則因建商和地方議會的壓力,遲遲未能實施。直至1997年台北縣縣長尤清成功連任後,發布了《台北縣三重等十七處都市計畫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通過主要計畫的全面檢討,將全縣納入容積率管制範圍。隨後,台灣省於1999年《都市計畫法台灣省施行細則》第34條,訂定都市計畫地區各土地使用分區之容積率上限。自此,全台灣開始實施容積率管制,也正式將台灣推進「容積率時代」。

  容積率管制對房地產開發和房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容積率管制確保了都市計畫的規劃性和整體性,避免了過去因道路寬度和鄰近空地而導致的土地使用不均問題。這有助於建立一個更有秩序和永續發展的城市環境,促進了均衡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發展。其次,容積率管制通過限制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間接地控制了建築物的高度和密度,使城市的天際線更加規範,避免了過度密集和無序的開發,提升了城市景觀和居民生活品質。然而,這些法規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對開發商而言,嚴格的容積率限制意味著開發空間受到限制,可能降低土地的開發潛力和經濟效益。這促使開發商需要在設計和規劃上更加創新,以最大化利用有限的建築面積,同時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在房價的影響上,容積率管制往往導致房屋供應量減少,因為每塊土地可建築的總面積受到限制。在供需關係的影響下,房屋供應減少可能會推動房價上漲。此外,容積率管制提升了城市的居住環境品質,高品質住宅的需求增加,也可能進一步抬高房價。總體而言,容積率管制通過更科學和合理的土地利用,促進了城市的有序發展和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但同時也對房地產開發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並對房價產生了推動作用。開發商和政府需要在政策執行和市場應對上找到平衡點,以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

  然而,大樓中有些建築空間可以不計入整體容積率的計算之中,其目的是希望鼓勵建商為民眾提供現代化的設施,提升居住環境的品質,遂有《建築技術規則》第 162 條這類型的「免計容積項目」規定。免計容積項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附屬建物與公共設施。附屬建物免計容積的項目大致上有陽台、露台和雨遮,其中,雨遮的計算還應依建照申請年份而有所差別,2011年5月前申請建照者,雨遮可登記可計價,2011年5月~2017年12月取得建照者,雨遮登記但不可計價,唯2018年後取得建照者由於內政部通過修正《地籍測量實施規則》,雨遮改為不可登記與計價。另一方面,公共設施免計容積之項目則包含:梯廳、機電設備、安全梯之梯間等,其中梯廳的免計面積不能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的 10% 。陽台與梯廳合計免計面積不能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之15% ;機電設備空間、安全梯之梯間、緊急升降機之機道、特別安全梯、緊急升降機之排煙室、管理委員會使用面積等,合計免計面積不能超過該層樓地板面積的15%。

  綜上所述,台灣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經歷了從「建蔽率時代」到「容積率時代」的轉變,這一變革對房地產開發和市場運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此過程中,免計容積和產權登記制度的實施對虛坪計價模式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在透明度和公平性方面。首先,免計容積制度的引入旨在鼓勵建商為住戶提供更現代化的設施,提升居住品質。《建築技術規則》第162條規定了許多附屬建物和公共設施可以不計入總容積率計算,這些設施包括陽台、露台、雨遮、梯廳、機電設備空間等。這些免計容積的項目在提升建築物功能性和居住舒適度的同時,對虛坪計價模式帶來了雙重影響。然而,在虛坪計價模式下,房屋的總建築面積包括了實際使用面積、公設比、牆體厚度和陽台等,這使得房屋的單價看起來較低,對買家具有吸引力。但由於免計容積項目的存在,實際可使用面積和公設部分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這可能導致買家對實際使用面積的誤解。舉例來說,陽台和梯廳等免計容積的部分在總面積中佔有一席之地,但在計算總建築面積時卻未計入容積率,這導致一般人會有建商利得膨脹之懷疑。

  另一方面,產權登記制度規定所有牆體、部分柱體和樓地板面積均得以登記,包括部分案例的雨遮和陽台。這使得房屋的登記面積與實際使用面積存在差異,進一步加劇了虛坪計價模式下的透明度問題。產權登記的全面性雖然能保障買家的法律權益,但也可能導致買家在購房時對實際可使用面積的認識不足。例如,2011年5月前申請建照的雨遮可以登記並計價,而2018年後則不可登記和計價,這種變化增加了產權登記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對買家的決策造成影響。

  綜合來看,免計容積和產權登記制度在虛坪計價模式下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免計容積的項目在總建築面積計算中被排除,卻存在於登記面積並予以計價,這增加了房屋總價的模糊性和不透明性。其次,產權登記的全面性和多變性增加了買家的理解難度,使得他們在購房時可能忽略了實際可使用面積與登記面積之間的差異,從而影響購房決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考慮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政府可思考是否推動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的方式,將專有面積和公共設施面積分開計算價格,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反映房屋各部分的價值,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其次,應加強對買家的教育和宣導,讓他們更清楚地了解免計容積和產權登記的相關規定,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購房決策。最後,政府可以通過改進相關法律和政策,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產權登記和免計容積的標準,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和市場風險。總結來說,免計容積和產權登記制度對虛坪計價模式下的房地產市場產生了深遠影響。只有通過提高透明度、完善法律制度和加強市場教育,才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實坪計價可否促降「公設比」

  近年來,由於房價持續飆升,台灣購屋者的預算壓力日益嚴重,這迫使他們更加關注「公共設施比例」,並試圖確認每一分錢是否真正花在刀口上。目前台灣的房屋交易計價制度中,購屋者普遍存在一種觀念:既然主建築物、附屬建築物與公共設施的單坪價格相同,他們便直覺地認為購買公共設施遠不及購買實際居住空間有價值。這種觀念引發了對公共設施比例過高、不合理的質疑和輿論。

  上述問題的根源在於台灣將公共設施持分面積納入計價範圍,讓人感覺自己購買了很多實用性不高的額外面積。然而,建築物的價值與其所擁有的公共設施密切相關,適當比例的公共設施能夠提高居住者的安全和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用手機購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如果有兩款手機,一款隨機附贈充電器、耳機與備用電池,售價五千元;另一款僅附贈充電器,售價四千元,消費者選擇哪一款取決於他們對耳機和備用電池的需求。同樣的邏輯應用到房地產上,如果在計價時僅以主建築物面積為基礎,將附屬建物與公共設施視為附贈品,那麼購屋者可以清楚知道他們實際購買的私領域空間的價格。是否願意花更多錢購買擁有更多公共設施的建築物,則取決於購屋者的個人偏好,這樣便不會出現「坪數灌水」的爭議。

  目前台灣的房地產交易習慣以總價成交,每坪售價僅供參考。購屋者在實際談價格時,會首先考慮室內實際坪數是否合適,然後再根據房屋的方位、屋齡、樓層、社區內外公共設施和區位等因素做綜合評估,最終在總價上進行討價還價。使用包含公共設施與附屬建物的「虛坪」作為交易基礎,容易混淆視聽。買到真正能夠「自由支配、使用」的空間對購屋者尤為重要。許多人一生中的購屋經驗有限,很難釐清「總坪數」與「室內實坪」之間的微妙關係。如果因為目前慣用的「虛坪」計價方式,導致消費者誤買了不合用的房子,將會非常冤枉。因此,若能摒棄將公共設施面積計入售價坪數,直接以「實坪計價」,消費者將能更準確地了解所購房屋的實際空間大小,從而在評估價值與價格時更加容易。

  實施實坪計價是否能夠促使建商主動降低公共設施比例?答案是肯定的。實坪計價強調的是實際使用面積,這將迫使建商重新考慮其建築設計,以增加實際可使用面積的比例。當建商無法再通過增加公共設施面積來提高總坪數時,他們將更有動力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更多實際可使用的面積,這對於購屋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實坪計價不僅能提高市場透明度,還能促進建商創新設計,從而提升整體居住品質。

  總之,實坪計價的實施能夠讓消費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購買的房屋空間大小,並在做出購房決策時更有信心。同時,這也將促使建商在設計上更加注重實際使用空間,進一步提升居住環境的質量。這對於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住宅房地產虛坪計價之利弊探討

  隨著住宅價格不斷攀升,有關住宅公共設施計價方式的討論日益激烈,目前台灣的集合住宅價格主要採用虛坪計價模式,這與香港和日本普遍採用的實坪計價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由於虛坪計價是根據房屋的總建築面積來計算價格的,包括實際使用面積、公設比、牆體厚度以及陽台等非使用部分。這種計價方式使房屋的單價看起來較低,對購房者有一定吸引力。然而,這樣的計算方式包含了許多不可直接使用的面積,可能導致購房者對實際使用面積的誤解。虛坪計價的主要特點在於其單價相對較低,但總價並不一定反映實際使用價值,因為總建築面積包含了多種成分,買家需要仔細了解這些部分的構成。

  另一方面,虛坪計價仍具有其多方面的優點。首先,由於單價較低,這種計價方式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接受度,市場推廣和銷售相對容易。其次,虛坪計價在宣傳上也有優勢,因為低單價更容易吸引買家。此外,開發商可以靈活處理各部分面積的分配,使總建築面積看起來更具吸引力。

  相對地,虛坪計價也存在諸多缺點。其透明度較低,總建築面積包含許多非使用面積,容易讓購房者誤解實際使用面積。此外,虛坪計價的面積計算較為複雜,這增加了買賣過程中的糾紛風險,並提升了法律風險和售後服務成本。實際使用面積較少的情況下,公設比高的建築物其實用價值不如表面數據所顯示,這導致購房者對所購房屋的價值產生懷疑。稅收與管理費用不透明也是虛坪計價的一大缺點,這可能包括更多的非使用面積,買家需要仔細確認這些費用的計算方式,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

  實坪計價基於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來計算價格,強調房屋的真實使用價值,讓購房者支付的費用直接對應到實際使用空間。相比虛坪計價,實坪計價具有較高的透明度,這可以增加買家的信任度,提升品牌形象。由於實際使用面積清晰明確,實坪計價減少了因面積問題引起的買賣糾紛,降低了法律風險和售後服務成本。此外,開發商在實坪計價模式下會更加注重實際使用面積的設計和利用,這有助於推動房屋品質的提升。然而,實坪計價也面臨著單價較高、宣傳難度大和市場接受度低等挑戰。一份針對根據台北大學特定區內19棟集合住宅大樓的研究數據顯示,住宅公設對住宅價格有正向影響,但虛坪計價會高估住宅公設價格,而實坪計價則會低估這些價格(江穎慧、王怡文、張金鶚,2023)。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該研究建議將專有及公設面積分離計價,發現公設單價約占專有部分單價的三成,以此價格比重分別訂定專有、公設面積價格,這能夠更準確地反映住宅各部分面積的效用價值,從而解決過去虛坪計價造成的紛爭。

  基於上述分析,內政部可以參考研究結果,推動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網站分離專有面積與公設面積價格,提升住宅價格資訊透明度。這不僅能解決計價爭議,也能幫助購房者更清晰地了解房屋的實際價值,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購房決策。此外,實施實坪計價可能促使建商主動降低公共設施比例。實坪計價強調的是實際使用面積,這將迫使建商重新考慮其建築設計,以增加實際可使用面積的比例。當建商無法再通過增加公共設施面積來提高總坪數時,他們將更有動力在有限的空間內提供更多實際可使用的面積,這對於購屋者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實坪計價不僅能提高市場透明度,還能促進建商創新設計,從而提升整體居住品質。

  總之,虛坪計價雖然在短期內具有市場推廣的優勢,但其透明度低、糾紛風險高等問題需要重視。推動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可以提高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透過改進計價方式和政策,消費者將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購買的房屋空間大小,並在做出購房決策時更有信心。同時,這也將促使建商在設計上更加注重實際使用空間,進一步提升居住環境的質量,實現房地產市場的永續發展。

採「實坪計價」的缺點與困難度

  實坪計價作為一種計價方式,強調以實際可使用面積為基礎,旨在提高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然而,在實施過程中,實坪計價面臨著一系列的缺點和困難度,亦會對於對房地產市場產生若干影響。

  實坪計價對台灣房地產市場而言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長期以來,市場已經習慣了虛坪計價的模式,這種模式下房屋的總建築面積包括了實際使用面積、公設比、牆體厚度和陽台等非使用部分。這種習慣使得市場對於實坪計價存在一定的抗拒情緒。開發商可能會因需要重新調整銷售策略和建築設計而感到不便,進而影響其接受度。此外,實坪計價模式下的單價相對較高,可能會使消費者在心理上感到負擔加重,從而影響其購房意願。

  此外,現行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全支持實坪計價的實施,這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法和制度調整。法律框架的不完善可能導致實坪計價在實施過程中遇到許多障礙。例如,計價標準和面積測量方法等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這些不確定性會增加市場的不穩定性,並可能引發法律糾紛和市場混亂。此外,實坪計價的推廣需要政府制定詳細的實施細則,包括計價標準、面積測量方法和價格公示制度等,以確保其合法合規性。

  在實務推行方面,消費者對實坪計價的概念不熟悉,可能會對新的計價方式感到困惑,從而影響購房決策。由於缺乏相關知識,消費者可能無法正確理解實坪計價的優點和實施細節,這增加了購房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這需要政府和相關機構通過廣泛的教育宣傳,提高消費者對實坪計價的認識和接受度。設立專門的消費者諮詢服務,解答購房者在過程中的疑問,亦是必要措施。

  實坪計價模式下,開發商需重新設計銷售策略和建築規劃,這將增加交易成本,最終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導致房價上升。此外,市場在適應新模式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段時期的波動,增加了市場的不穩定性。儘管實坪計價在提高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其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挑戰。市場接受度低、法律框架不完善、技術標準與操作規範的挑戰、消費者認知不足以及交易成本上升等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政府和相關機構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完善。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範,並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確保計價方法的精確性和一致性。通過媒體、研討會和宣導活動向開發商和消費者解釋實坪計價的優點和實施方法,提升市場接受度。此外,設立專門的消費者諮詢服務,解答購房者在過程中的疑問,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計價方式。

  總而言之,實坪計價的實施雖然面臨諸多挑戰,但通過提高市場透明度、完善法律制度、加強市場教育和技術支持,這些挑戰是可以克服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實現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土地利用,推動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穩定和永續發展。

推動實坪計價的挑戰與對策

  隨著台灣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現行的虛坪計價模式逐漸顯露出諸多問題,影響了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倘若政府擬推動將房地產計價方式從虛坪計價改為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以期提高市場的透明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此一變革將面臨諸多挑戰,其包括:市場接受度、法律框架、技術標準和消費者教育…等方面的問題。

  首先,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對台灣民眾而言係新制度,市場對於這一新計價方式可能存在抗拒,特別是開發商和消費者需要適應新的計價模式,這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為了提高市場接受度,政府應積極推動市場教育計劃,透過媒體、研討會和宣導活動,向開發商和消費者解釋實坪計價的優點和實施方法。此外,在部分地區先行試點實坪計價,積累經驗,並逐步推廣至全國,以減少市場震盪,這一策略將有助於穩步推進計價方式的變革。

  其次,現行的法律和制度可能不支持實坪計價的實施,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法和制度調整。政府應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以支持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的實施。同時,制定詳細的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實施細則,包括:計價標準、面積測量方法和價格公示制度等,確保實坪計價的合法合規性,這將為計價方式的轉變提供堅實的法律基礎。

  在技術標準與操作規範方面,實坪計價需要精確的面積測量和計算方法,目前的操作規範可能不完善,政府應與專業機構合作,制定統一的實坪計價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範,確保計價方法的精確性和一致性。此外,對測量和計價相關的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確保他們熟悉並能夠正確執行新的計價方法,這將有助於提升計價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消費者對於實坪計價的概念不熟悉,可能會對新的計價方式感到困惑,影響購屋決策。為此,政府應通過各種媒體和渠道進行廣泛的教育宣傳,向消費者介紹實坪計價的優點和實施細節。此外,設立專門的消費者諮詢服務,解答消費者在購房過程中的疑問,幫助他們理解和接受新的計價方式,這將有助於消費者做出更明智的購房決策。

  開發商在適應新的計價方式時,可能會面臨重新調整設計和銷售策略的挑戰,這可能導致一定的抵觸情緒。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如稅收優惠或補貼,鼓勵開發商採用實坪計價。此外,與開發商協會和業界領袖合作,共同推動實坪計價的落實,確保過渡期的順利進行,這將有助於平衡開發商的利益和消費者的需求。此外,改採「實坪計價」的過程中,將涉及新舊建案計價系統的轉換過程。

  計價方式的變更可能會對房地產市場造成一定的波動,影響房價和交易量。政府應制定穩定政策,監測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措施以穩定市場。同時,實施實坪計價應採取逐步推進的方式,避免對市場造成過大的衝擊,這將有助於保持市場的穩定性和永續發展。總之,推動房地產計價方式從虛坪計價改為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雖然會面臨多種挑戰,但通過市場宣導與教育、法律修訂、技術標準制定、消費者教育與支援以及對開發商的政策支持,這些挑戰是可以克服的。這將有助於提高房地產市場的透明度和公平性,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障消費者的權益。通過這些措施,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將能夠實現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土地利用,並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促進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穩定和永續發展。

新科技與技術在實坪計價變革中之應用

  台灣政府擬推動將房地產計價方式從虛坪計價改為實坪計價或分離計價,這一轉變旨在提升市場透明度和公平性。然而,這一變革涉及到「實價登錄系統」新舊資訊的轉換,並可能帶來諸多問題與不良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新科技與技術,如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以有效進行資訊系統的轉換,並緩解可能出現的問題。

  首先,大數據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房地產市場數據,包括歷史交易記錄、土地使用數據和建築面積數據,政府可以構建一個全面的數據庫,為新舊系統轉換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大數據分析能夠幫助識別市場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從而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和策略,減少轉換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此外,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深入分析,可以提前預測和識別可能出現的問題,如市場反應、價格波動和法律糾紛,從而及時採取預防措施。

  其次,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舊系統轉換中的應用也不可忽視。人工智能可以用於自動化數據轉換和清洗,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在新系統上線之前,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模擬測試,可以驗證新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並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的技術問題。此外,人工智能驅動的機器學習算法可以根據歷史數據和市場趨勢,自動生成新的計價模型和標準,確保計價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為了進一步減少過渡期的混亂和消費者的困惑,智能客服系統和虛擬助手可以提供即時的諮詢和指導。這些系統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問題和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解答和建議,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計價方式。通過在線教育平台和智能推送技術,政府可以向廣大消費者傳遞實坪計價的相關知識,提升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接受度。

  開發商在適應新的計價方式時,可能面臨重新調整設計和銷售策略的挑戰。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開發商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大數據分析可以提供市場需求和趨勢的洞察,幫助開發商在設計和規劃上做出更明智的決策。人工智能技術則可以優化建築設計,通過算法計算和模擬,找出最佳的空間利用方案,增加實際可使用面積(降低公設比),提高開發效益。在銷售策略上,人工智能可以分析消費者偏好,提供精準的市場營銷方案,提升銷售效率。

  總之,新科技與技術在房地產計價方式變革中的應用,能夠在多個方面提供支持,緩解新舊系統轉換過程中的問題與不良影響。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政府能更精確地制定政策,提高市場透明度和計價的準確性。同時,這些技術也能幫助消費者和開發商更好地理解和適應新的計價方式,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定與健康發展。在實施過程中,政府應積極探索和應用這些新技術,為計價方式的變革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確保台灣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穩定和永續發展。

結論

  本文探討了台灣房地產市場在計價方式變革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與對策,重點分析了免計容積、產權登記與虛坪計價的關係,實坪計價是否能促使公設比下降,虛坪計價的利弊,推動實坪計價的挑戰及應對策略,以及新科技與技術在此過程中的應用。

  首先,免計容積、產權登記與虛坪計價之間的關係複雜且影響深遠。1983年台北市率先實施土地使用分區管制,進而推動全台進入容積率管制時代。根據現行法規,建築面積的計算以外牆中心線為基準,部分牆體和柱體面積得不計入容積。然而,產權登記上,所有牆體、部分柱體及樓地板面積均得以登記,包括雨遮和陽台。在建築物銷售上,除雨遮外的面積均得計價,這導致了房價計算、產權登記與容積率計算出現不同面積概念的討論。免計容積項目雖提升了建築物功能性和居住舒適度,但其模糊了實際使用面積和公設部分之間的界限,進一步加劇了透明度問題。

  其次,實坪計價是否能促使公設比下降也是一個關鍵議題。由於房價持續上漲,購屋者越來越關注公共設施比例,認為公共設施不如實際居住空間有價值。實坪計價強調的是實際使用面積,這將迫使建商重新考慮建築設計,以增加實際可使用面積的比例。當建商無法再通過增加公共設施面積來提高總坪數時,他們將更有動力提供更多實際可使用的面積,這對購屋者而言是一大福音。實坪計價不僅能提高市場透明度,還能促進建商創新設計,進一步提升居住品質。

  在虛坪計價的利弊探討中,我們了解到虛坪計價模式使房屋的單價看起來較低,對購房者有一定吸引力,但同時也包含了許多不可直接使用的面積,導致購房者對實際使用面積的誤解。虛坪計價的優點包括市場接受度高、宣傳優勢明顯及靈活性強。然而,其缺點也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透明度低、糾紛風險高、實際使用面積少以及稅收與管理費用不透明等方面。

  推動實坪計價的挑戰主要來自市場接受度、法律制度、技術標準和消費者教育等方面。實坪計價對台灣民眾而言是一個新的制度,市場可能存在抗拒,特別是開發商和消費者需要時間適應。政府應積極推動市場教育計劃,透過媒體、研討會和宣導活動,向開發商和消費者解釋實坪計價的優點和實施方法。同時,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法和制度調整,制定詳細的實坪計價實施細則,包括計價標準、面積測量方法和價格公示制度等。此外,應加強對測量和計價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確保他們能夠正確執行新的計價方法。

  最後,新科技與技術在推動計價方式變革中能發揮重要作用。大數據分析可以構建全面的數據庫,為新舊系統轉換提供數據基礎,並幫助識別市場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和策略。人工智能技術則可用於自動化數據轉換和清洗,確保數據準確性和一致性。在新系統上線之前,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模擬測試,可以驗證新系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並及時發現和解決潛在技術問題。此外,智能客服系統和虛擬助手可以提供即時的諮詢和指導,幫助消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的計價方式。

  綜上所述,通過提高市場透明度、完善法律制度、加強市場教育和利用新科技與技術,台灣房地產市場的計價方式變革將能夠順利進行。這不僅有助於實現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土地利用,還能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促進房地產市場的長期穩定和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穎慧、王怡文、張金鶚(2023)。房價實坪制後公設價格不同計價方式之實證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0(1),106-128。
  2. 游明國(2021)。合理公設知多少。消費者報導雜誌,(486),33-37。
  3. 卓輝華(2021)。從實坪計價與實價登錄估計房屋合理價值。消費者報導雜誌,(486),27-32。
  4. 孫振義(2014)。實坪計價小民買房好判斷。聯合報。
  5. 孫振義(2021)。合理公共設施比知多少?好房網。(https://news.housefun.com.tw/Justin/article/203778315494
  6. 孫振義(2023)。產官學攜手改革房價實坪制。經濟日報。
  7. 陳傑鳴(2024)。不想坪數被灌水!若推動實坪制首先要打破行情認知。地產王。(https://house.ebc.net.tw/expert/1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