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海外新知
2025.09.05

【英國】英國購買權計畫「加劇住房危機,耗費納稅人2000億英鎊」

根據一份關於該政策對英國住房危機影響的報告,柴契爾的購買權(right to buy)計畫費英國納稅人近2,000億英鎊。

Common Wealth think tank在自1980年以來以大幅折扣向租戶出售數百萬套政府住房的報告中表示,該政策加劇了社會住房的嚴重短缺和不平等現象。

報導稱,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大的贈與活動之一」,並表示,英國出售的190萬套政府住房導致英格蘭六分之一的私人租戶現在租住的是以前的地方政府住房。

自1936年以來,地方政府租戶就能夠購買自己的房屋,但1980年第一屆柴契爾政府做出的改變引發了房屋銷售熱潮,房屋以低於市場價值的價格被大量出售。

Common Wealth在計算出售的「機會成本」時表示,考慮到通貨膨脹和 1980年以來的房價飆升,這些前政府住房的價值現在估計為4,300億英鎊。

該智庫表示,其中1,940億英鎊代表了房屋折價出售時實際白白損失的價值。從1980-81年到2023-24年,房屋折價平均相當於當時市價的43%。

該報告發布之際,英國副首相安傑拉·芮納(Angela Rayner)推動解決英國住房危機,對購買權進行全面改革,包括加大英格蘭租戶購買政府住房的難度。

根據計劃中的改革,該計劃的資格將更加嚴格。其中包括將市政租戶在房屋中居住的最低年限從3年延長至10年,之後他們才能以折扣價購買房屋。

柴契爾夫人發起的「購買權」運動,旨在向年長的工薪階層選民宣傳建立「擁有財產的民主(property-owning democracy)」。儘管這項運動幫助數百萬家庭擁有了住房,但由於這些房屋沒有更新,也大幅減少了英國的經濟適用房存量。

經過數十年的上升,房屋擁有率自2004年以來開始下降,年輕人的房屋擁有率更是大幅下降。 1990年,25歲至34歲年齡層的年輕人中,超過一半的人擁有自己的住房,而如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年輕人擁有自己的住房,這導致私人租房市場繁榮,許多人選擇與父母同住。

Common Wealth表示,經過數十年的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地方當局已經失去了使用房屋資產的權利,這些資產本可以以更高的市場價格出售,或用於建造社會住宅。

該智庫的首席經濟學家Chris Hayes表示:「地方議會面臨的嚴重財政困境應該放在幾十年來對地方政府的攻擊的背景下看待,在這種攻擊中,購買權是一個核心支柱,剝奪了地方議會對如何最好地利用他們所建立的資產的自由裁量權。」

「現在這些資產嚴重短缺,地方議會仍然承擔著幫助人們度過住房危機的高昂成本。」

許多房產現在都被出租,通常出租給領取住房補貼的租戶,地方當局每年為此損失超過200億英鎊,而地方議會卻缺乏資金來更換售出的房屋。

這家與工黨內閣高層人物有聯繫的左翼智庫表示,自1988-89年以來,地方政府每年都處於「淨投資減少」狀態,只有一年例外–這意味著出售的資產多於建設的資產。城市中心今年稍早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要將經濟適用房數量恢復到2010年的水平,政府將花費500億英鎊。

工黨承諾發起「社會租金革命(social rent revolution)」,在未來10年內撥款390億英鎊用於建設社會住房和經濟適用房,同時大幅削減規劃規定,以支持私營部門的住房建設。然而,批評人士警告稱,政府可能難以實現新建150萬套住房的目標。

社會住宅活動家 Kwajo Tweneboa 表示,購買權「摧毀了政府住房,並將公共財富轉移到私人手中」。

「我們正處於住房緊急狀態。數百萬人處於候補名單上。數萬人住在不合格且不安全的臨時住所。與此同時,曾經的公有住房現在成了私人房東的盈利資產,」他說。

【原文網址: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25/aug/03/right-to-buy-england-fuelled-housing-crisis-cost-taxpayers-common-weath-report,轉載自Richard Partington/衛報,2025年8月3日】